這個夏天,廈門大學的事情有點多。大學校長與副教授的風波尚未平息,日前,該校人文學院歷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春明又被指猥褻誘姦女學生,相關圖文信息在網絡瘋傳。值得註意的是,該校歷史系以“歷史系教授委員會、系務會聯席會議”的名義迅速回應,“倒逼學校和學院”對事件開展調查。
    從事件的網絡傳播路徑、效率看,這不算是一次太過漫長的對壘。6月底有該校女生汀洋在網絡發佈《考古女學生防“獸”必讀》,7月10日引來自稱“受害者之一”的人士撰文對其聲援。7月11日曆史系教授委員會發佈“致全系教師的信”,信中所涉幾條,包括了終止涉事教授在教授委員會履行職責,對所涉學科正常教學秩序做安排,以及提請學院、學校對事件展開調查。
  這年頭,幾乎沒有什麼機構可以完全逃開負面事件襲擾,當該類事件爆出時,選擇以怎樣的方式應對,便顯得大有講究了。按照慣常的做派(到目前為止其實也是不少涉事機構仍然會選擇的方式),不主動回應,不接受採訪,蜷縮起身體靜候熱議消退,盡最大可能迴避發聲,據說是最妥當的辦法。以此次教授涉嫌猥褻醜聞為例,即便再沸沸揚揚的互聯網傳播,只要涉事方始終不出面、不回應,傳言就一直還是傳言,它可能因為其他熱點的到來而暫時消散,當然也可能繼續發酵。大學形象會因此受到影響,尤其是在屢屢得不到回應的各色傳言中,但個人會盡可能少地惹麻煩。
  對於醜聞的回應,很多機構往往避之不及,盡可能拖延,但像廈大歷史系教授委員會這種,自知“並無調查本系教師操守、行為之權”,卻仍然選擇打破沉默,不顧及私人顏面,公開表態,呼籲學院與學校的調查,確實不多見。而回到事件本身,女生被師長所侵害,大多數情況下被迫沉默,像事件中當事人一樣,能實名發聲者亦不多。打破沉默,成為一次非常艱難的選擇,不論是對於“受害者”,還是涉事機構。具體的個案醜聞,拖時間不是辦法,有調查之權的機構儘快展開調查,給當事人一個說法。況且,沸沸揚揚的這些傳言,也需要一個調查和回應,來讓大學形象有個輓回和自新的機會。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教授委員會之於現代大學治理的制度意義,這種主動而為的選擇或者尤其值得關註。大學教授涉嫌性侵女學生,這樣的醜聞不僅事關具體人員,更是對一所大學學術形象與師道尊嚴的嚴重傷害。而在醜聞細節處,還有教學科研、學術研究的倫理與秩序所爆出的嚴重問題,以教授職權做交易、行要挾,換取物質利益,甚至侵害學子,若最終被查實,大學之不堪,自不待言。這些年,內地大學亦紛紛成立教授委員會,但離教授治校仍然很遠,更常見的是走過場、形同虛設的情況,像此次廈大歷史系這樣,教授委員會選擇打破沉默的表態,對於學術自治、教授主導的大學管理,確實不失為一次倒逼。不僅是在倒逼校方對具體個案不再沉默、展開調查,更是倒逼大學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教授委員會與校方在具體問題上的常態互動、公開對話,顯然不是壞事。
 
(編輯:SN1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w38jwccz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