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9日電 臺灣《聯合晚報》19日刊載社論《臺灣有沒有“官二代”?》,文章指,“官二代”一詞可以是中性詞也可以是貶義詞。至於會不會變成流傳於街談巷議的貶義詞,主要是看結構性的制衡機制是否存在。臺灣的“官二代”,不是有沒有的問題,“官二代”的自身表現,才決定這個身份類別能否維持在“中性詞”。
  文章摘編如下:
  “官二代”,大陸流行的說法,有趣的是,維基百科里把它區分出廣義及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官二代泛指政府及國家企事部門官員的子女,是中性詞;狹義的官二代專指一類憑藉上一代在官場或公務領域的關係進行權力腐敗的人,是貶義詞”。
  也就是說,從客觀事實來看,“人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官員的子女免不了被泛指為“官二代”,未必意在貶抑。但正如同,“那個人是公務員”和“那個人充滿公務員心態”,其間的區別和褒貶意味,不必特彆著墨即可顯現。“官二代”根據其出現的上下文,是否意有所指,是否具有特定的價值判斷,也是存在著公評的。
  臺灣近年才流行“官二代”之詞,但早在上世紀後半即有政壇“四公子”的說法,指的是連戰、陳履安、錢復、沈君山四人,“公子”的意涵不證自明。其中錢復之父錢思亮並非官場中人;沈君山本人雖短暫出任過“政務委員”,也不會被定位為政治人物。“四公子”名噪一時,各有各的學養操守表現,在公職上更是各有貢獻。輿論當時就算用上“四大公子”的說法,多半是調侃,頂多帶一絲酸味,不至於有太強的惡意。
  而以今日臺灣地區的體制而言,“二代”的身份還有發揮“功能”的空間嗎?但選舉氣氛中,這個題目還是引人註目。連勝文在露出參選跡象之初,就針對他姐姐連惠心被爆出禁藥新聞,表示是“小菜一碟”,顯然心知肚明他的家世因素會成為選舉炒作題材。“台聯黨”昨日召開記者會,“朱立倫官作越大,岳父錢賺越多”的指控十分顯眼,但其中是否提出具體事證可指涉裙帶關係弊端,卻又語焉不詳。網絡上甚至有人牽拖出馬英九、郝龍斌的家庭背景因素,但觀其職場生涯及接受民選考驗的過程,若硬要結論出家世庇蔭,恐怕也未見得有太多共鳴。
  換言之,“官二代”,會不會變成流傳於街談巷議的貶義詞,還要看結構性的制衡機制是否存在。臺灣的“官二代”,不是有沒有的問題,“官二代”的自身表現,才決定這個身份類別能否維持在“中性詞”。  (原標題:台媒:台“官二代”擺脫罵名 需靠結構性制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w38jwccz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