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徐冰
  1955年生於重慶,長在北京。1977年進入中央美院版畫系,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1990年移居美國。2008年回國就任中央美院副院長。作品《天書》、《新英文書法》、《地書》等挑戰了視覺神經、文化意識。作品曾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等展出。1999年獲得美國文化界最高獎——麥克阿瑟天才獎。2003年獲得第十四屆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1990年《天書》(局部) 裝置2010年《鳳凰》 裝置
  85美術新潮前後,文藝和知識界迎來了自己的狂歡,聚會、詩會和沙龍不斷,徐冰偶爾參加,但更多時候,他都在中央美院的宿舍樓里伏案刻字。外界的文化喧囂、文化討論的浮華讓徐冰想要做一部自己的書來反思這種現狀。
  1987年,徐冰從字典與古書中找出一些偏旁部首,破天荒地將它們隨意拼湊在一起,編篡出一套連自己都不認識的“偽漢字”,然後再將其一一刻印在木頭上,排列成活字印刷板。為了刻這些字,徐冰在屋子裡把門一鎖,這種完全像個匠人般地工作,讓徐冰覺得踏實。為此他一刻就刻了一年,完成了由2000多個“字”組成的《天書》,並於1988年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作品以圖像性、符號性等議題深刻探討中國文化的本質和思維方式,在當時的西方藝術界、知識界引起了極大反響。
  再度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的這一創作,徐冰告訴記者,《天書》完全是個人性的,“創作這一作品與我生長環境、中國曆史有關係,文字是文化概念中最基本的元素,是人的思維最本質的作品,但在最早的《天書》創作中文字更多的是作為媒材出現。” 徐冰而今就任中央美院副院長,對他來說,大量行政工作的消耗之下,過去的獨立創作也越來越傾向於大團隊、大資本之下的大製作,類似《鳳凰》、《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實現》等。 徐冰解釋現在的中國藝術家會借助不同的技術手段和工藝進行創作。而對於大型項目的創作,從構想到實施、想法傳遞需要很長的時間。此外大項目背後也依靠資本扶持。
  2010年完成的近作《鳳凰》便耗資2000萬。這一為某財富大廈的委托之作,創作前後長達2年之久:挖土機的臂、安全帽拼湊成鳳冠、各式建築鋼條……眾多的建築廢料嫁接出了看似“華麗張狂”的巨型鳳凰。徐冰說,“這兩隻鳳凰傷痕纍纍,卻用最低廉的材料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漂亮。它有自尊,非常凶猛、強悍,卻也讓人們見證了勞動、發展與財富積累的深層關係,以及它們在今日中國的現實呈現。”
  創作《鳳凰》時徐冰剛回國,“中國的環境和文化狀況給了我新靈感,這種靈感在國外是無法得到的。”當他看到財富大廈的空間後產生了意象:飛行的鳥,不過是在籠子里。“後來我整理文獻,找到了1985年隨手畫的一些草圖,很多意象都是一隻鳥叼著樹枝在飛翔。另外,我陪女兒在紐約公園看到鶴,鶴的飛翔非常瀟灑,就想用仙鶴這個意象。委托方覺得鶴不太吉利,就改成了鳳凰。”徐冰接受了委托方的意見,但他認為商業不會影響到藝術底線。好的藝術家需要具備轉換商業的力量,讓商業為自己的藝術創作服務。  (原標題:閉門造字→團隊製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w38jwccz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