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6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亞洲周刊》刊載《上海自貿區與香港機遇》,文章指出,上海辦自貿區,其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實驗金融投資市場自由化,為下一步的人民幣匯改鋪路。在此關鍵時機,香港可藉此“熱身”,測試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效能,特別是國內外人民幣的轉換機制,完善各種配套,配合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從而鞏固香港作為區域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文章摘編如下:
  上海試驗自由貿易區自9月29日掛牌以來,一直吸引全球目光,香港社會更是高度關註,原因當然與此政策可能會給香港帶來巨大競爭有關。無疑,此次上海設立自貿區的做法,與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推出“開放改革”政策一樣,屬於將會產生歷史性轉變的政策。其中香港社會最為關心的,則是金融改革的範疇,因為此點相信既是中央政府的著力點,亦是香港的龍頭產業所在。不少香港人因而想到自貿區設立後,外資可能轉投上海,令香港金融中介地位褪色。
  細看歷史,則不難發現,內地開放改革,香港一直有得有失、有危有機。關鍵是香港如何應對,轉危為機。若按現時公佈的金融改革措施看,香港很可能流失商貿專業服務及清算交收業務,但香港所得的則是擴大離岸人民幣金融服務,包括國內外人民幣轉換,並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所謂自貿區,實非新鮮事物。設置的目的則不外乎吸納外資,促進經貿建設,推動經濟前進,而開放的範疇,則通常涵蓋貨物進出自由、課稅優惠減免、外匯交易自由及資金進出自由。
  但中國改革開放多年來,早已超越以自貿區促進經貿的階段,故這次在上海的試驗自然讓人想到更深遠的盤算。就以自貿區提出發展的“六大領域”為例,側重進行金融改革的目的,應該是中外投資者可輕易感覺到的,這既是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亦相信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焦點之一。
  自貿區實乃“商貿交易及記賬中心”,倫敦市場才是國際資金集散地,同時亦是“支付交收”的貨幣金融中心。假若上海落實試行貨幣匯率及利率自由化,人民幣撤銷外匯管制,達至全面國際化指日可待,香港將患得患失憂喜參半。喜者是香港是人民幣離岸外匯中心地位日益鞏固,憂者是須面對港元出路的現實,令應否轉錨升值並軌的問題顯得更為尖銳,香港實應慎重思考。
  若果在自貿區實驗金融變革,發展人民幣業務則必然會凸顯在離岸人民幣的最後交收結算層面上。首先因為自貿區實施與國內不同的法規及制度,若容許使用人民幣交易,則必須是國外離岸人民幣, 而非內地人民幣。若要有效隔離區內區外人民幣市場,資金進出貿易區必須由離岸人民幣市場經辦,才能有效杜絕流弊,發揮優勢。自貿區使用人民幣的企業,其實應該歸類為國外流通者,故此資金需在香港或其他國外金融中心交收,而非上海或北京等地。正因如此,香港便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其發揮自身的優勢。
  從剛公佈的一些數據看,獲准進駐自貿區的一些金融機構中,其職能與制度類別,多少讓人覺其應是原上海行所分支的色彩,顯示其實務上等同上海行所的離岸業務部。唯這些進駐自貿區的金融機構以外幣或離岸人民幣記賬,與原行所的本地業務部賬目分隔,目的在於避免受干擾與規管。自貿區並非獨立貨幣區,不設中央銀行機關,區內金融機構的儲備及流動資金需存放在離岸貨幣市場。外幣儲備可選擇倫敦歐洲美元市場,但人民幣儲備應以香港離岸市場為首選,這正是自貿區為香港帶來的巨大機遇所在。更具體點說,無論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或是應對人民幣走向國際化,作為香港金融中心中流砥柱的銀行業,絕對是空間無限、機遇不少。
  毫無疑問,當下的中國經濟已進入全面開放的嘗試與革新之中,香港必須加強自己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在更為開放的經濟體之中再次奠定自己的戰略性位置。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勢將會有增無減,人民幣國際化更屬大格局,此刻上海試辦自貿區,其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實驗金融投資市場自由化,為下一步的人民幣匯改鋪路。在此關鍵時機,香港可藉此“熱身”,測試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效能,特別是國內外人民幣的轉換機制,完善各種配套,配合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從而鞏固香港作為區域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作者:鄭宏泰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陸觀豪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兼任教授)  (原標題:港刊:上海自貿區帶來機遇 香港可“熱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w38jwccz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